群創攜超微強攻矽光子 揮軍半導體再下一城
記者李珣瑛/新竹報導2024年9月23日 週一 上午6:55
群創(3481)由面板跨足半導體再下一城,揮軍當紅的矽光子應用,投資超微(AMD)相中的台灣矽光子新秀元澄半導體與先發電光,各持有14.9%與9.25%股權,並各擁有一席董事,要與超微攜手搶食矽光子商機。
群創透過切入扇出型面板級封裝(FOPLP),已獲得國際重量級IDM廠大單,現階段產能全滿,打響揮軍半導體的第一砲,上月再將旗下南科四廠賣給台積電,為日後雙方在先進封裝進行合作舖路。
如今群創透過轉投資元澄與先發電光攜手超微揮軍矽光子應用,先後與台積電、超微兩大咖在兩大當紅AI半導體應用合作,業界預期,AI有望讓群創徹底脫胎換骨,擺脫面板景氣起伏波動影響,邁開轉機大步。
針對矽光子布局策略,群創發言系統昨(22)日表示,群創是以彈性策略規劃,聚焦提升整體營運效益,強化集團布局與發展,提升經營成效。
消息人士透露,超微9月初國際半導體展(SEMICON Taiwan 2024)期間,在台北與元澄及先發電光舉行閉門會議洽談矽光子合作,儘管當天活動低調,「超微來台揪伴衝矽光子」的消息隨後仍在業界傳開。
業界先前對超微何以看上元澄及先發電光兩家低調台廠充滿好奇,僅得知板卡廠映泰是元澄與先發電光大股東,如今才知背後還有重量級的群創支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元澄董事長蕭文雄為半導體業老將,他曾任快捷半導體、超微,及美國國家半導體(NS)等公司要職,所代表的比翼元澄科技顧問公司也都是元澄及先發電光的大股東,成為串聯起三家企業的關鍵角色。
根據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網站資料,群創是透過100%持股的群怡創投入股元澄與先發電光。其中,今年元月原持有元澄半導體1,015萬147股,4月進一步大舉加碼增持為1,616萬3,774股,持股比重高達14.9%,為檯面上第二大股東。
群怡出任元澄一席董事,原由群創技術開發中心協理楊秋蓮擔任法人代表董事。今年4月增持元澄股份後,改派群創資深協理高克毅出任法人代表董事。
群創並透過群怡創投掌握先發電光634萬98股,持股比重約9.25%,為檯面上第四大股東,由楊秋蓮擔任法人代表董事。
元澄創於2020年12月,除投入矽光子平台設計和研發,也在光波導陀螺儀、生物感測等領域有關鍵技術。
先發電光成立於2017年11月,主要生產4吋及6吋磊晶片,也提供光通訊14G & 25G GaN VCSEL,開發1.3微米、1.5微米VCSEL及25G InP DFB等。
群創跨入半導體封裝 看好手機電動車應用市場
群創華麗轉身跨足半導體先進封裝,已陸續送樣,2024年底可望量產
群創打造百貨通路虛實整合數位行銷,秀65吋導購牆
友達/群創明年股利可期,評價待翻轉
鴻海搶進半導體 群創助攻
鴻海集團旗下面板廠群創助攻集團發展半導體事業,以面板業的利基自主開發完成面板驅動IC關鍵捲帶式薄膜覆晶封裝(COF)技術,已取得及美、中專利,成為全球少數切入COF的廠商,將先應用於自家筆電及監視器面板,並評估對外銷售當中。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,已明白宣示集團衝刺半導體事業的決心,群創助攻鴻海集團發展半導體,在集團角色更吃重,加上面板業減產效應有助改善市況,以及公司破天荒二度實施庫藏股表態對自家前景有信心,外資8月30日以來積極回補,波段大買逾8.7萬張,上周五(6日)更買超逾4.3萬張,上周五收盤漲0.15元、收7.16元。
鴻海集團目前半導體相關布局已有設備廠京鼎、面板驅動IC設計商天鈺、封測廠訊芯-KY等上市櫃公司,涵蓋設備、IC設計、封測等領域,群創切入COF,進一步強化集團半導體布局,也讓群創在集團面板布局扮演關鍵角色之餘,再躍居半導體領域相關要角。
群創總經理楊柱祥表示,群創切入COF基板以提高自給自足比重,在面板產業面臨寒冬挑戰之際,有效調配產能資源,並從設計上轉個彎,成就台灣唯一的面板級COF基板供應者。
目前全球投入 COF封裝產品的廠商,僅南韓LG集團旗下 LG Innotek、三星集團旗下Stemco;日本Flexceed ,以及台灣頎邦和易華電等五家供應商。群創加入後,不僅為自家關鍵材料自主性打下基礎,也為鴻海集團戰略布局半導體產業開啟新頁。
群創技術長暨執行副總丁景隆指出,COF去年鬧缺貨,價格攀高,受制於增產受限,影響品牌客戶出貨,更拉高成本。其中,光是智慧手機就吃掉COF至少三成的產能,COF已經成為面板業的重要戰略物資。
丁景隆說,去年率研發製造團隊投入開發,費時年餘成功開發COF基板,是全世界首創利用既有面板廠產能成功自製 COF基板,被譽為「面板級COF」技術,為全球COF供應鏈一大突破。
有別於傳統COF,群創以面板製程技術與設備為基礎,來發展自有的COF技術,發揮fine pitch(精細線路) 與不受傳統寬幅限制的優勢,已成功應用在筆電與監視器面板上。
他說,群創開發的COF已完成筆電的產線驗證,放量生產當中,將陸續用在筆電及監視器產品。群創自製COF已取得美國及中國大陸專利,另有數件專利申請中。
薄膜覆晶封裝(COF)
薄膜覆晶封裝(COF)是一種半導體封裝技術,主要運用軟性基板作為封裝晶片的載體,透過熱壓合將晶片上的金凸塊,與軟性基板電路上的內引腳接合的技術。COF封裝具高密度 / 高接腳數,精細化、高產出及高可靠度的特性,同時也兼具輕薄短小,可撓曲及捲對捲生產的特性,是其他傳統封裝技術無法達成的技術。COF也可設計多晶片或被動元件在基板電路上。
2019-09-09
陸擴大減產 Q4面板有望止跌
電視面板價格下探現金成本,而且大陸面板廠庫存堆高,第三季大陸面板廠擴大減產。京東方、華星光電各產線平均減少10%的投片量,而京東方的10.5代廠更是減產25%。惠科重慶8.5代廠7月起已經規定每月休5天無薪假,近期更要求每週少上2天班,相當於減產20%以上。隨著面板廠擴大減產,面板供需逐步回穩,預期9月面板價格跌幅再收斂,第四季有望止跌。電視面板價格直直落,32吋、55吋、65吋面板跌破的現金成本,而且大陸面板廠庫存堆高,內需市場又不佳,因此必須減產來緩和營運壓力。京東方10.5代廠在4、5月衝上了12萬片的產滿產投片,不過因為65吋面板庫存問題嚴重,6、7月逐步縮減投片量,8月減至9萬片,相當於減產25%,9月投片規劃維持在9萬片。京東方其他生產線的投片量也都有所調整,平均減產幅度約5%~10%。
華星光電8.5代廠則是縮減32吋面板產能,減產約10%。華星11代廠在今年第一季投產,因為市況不佳,投產進度放緩,目前每月投片量僅約4萬片。大陸面板廠中惠科體質較差,產品集中在32吋,在這一波液晶循環低潮中受到的影響大。重慶惠科金渝光電宣布7月起到今年底,每個月放5天無薪假,近期更是要求員工每個月少上2天班,相當於減產20%以上。
IHS Markit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表示,各尺寸電視面板當中以32吋、55吋、65吋的價格壓力最大,都跌破了現金成本,這些尺寸都是大陸面板廠主要的產品,所以大陸面板廠也踩煞車。不過大陸、韓國、台灣面板廠6、7月都開始積極調節產能,9月還會持續,預期9月面板價格跌幅還會趨緩,第四季面板價格有望止跌。
三星在今年8月停了1座8.5代LCD面板廠,並且將改做QD-OLED面板,而另一座8.5代廠還將從9月起減少大約3萬片的投片量。LGD一座8.5代廠已經有部分產能轉作OLED面板,2020年兩家韓國面板廠還會關閉LCD面板廠。友達6代以上產線都調節產能,平均產能利用率下調10%,群創今年平均產能利用率在85%以下,9月還將縮減58吋面板產出。
2019.08.26
面板谷底已過? 研調:恐怕還沒
大型投顧法人指出,根據IHS統計,各尺寸電視面板(36~65吋)價格8月仍月減5~10%,更糟的是,9月可能進一步下跌,情況遠比市場期望面板價格可能落底更糟;摩根大通認為,面板價格已經跌破現金成本,依然看不到止跌跡象,現階段更保守看待產業前景。摩根大通證券從面板業的供需兩端,同時進行產業調查,首先,過往因應年底旺季銷售而帶來季節性回補庫存需求,今年因中美貿易戰課徵關稅近在眼前,不只面板景氣前景不優,連拉貨力道亦相當疲軟。
再由供應端來看,過去兩個月以來面板產能紀律進展極為有限,無論降低能利用率或產能重整都是如此,而且大陸10.5代線的產能還在持續開出中。
基於上述供需問題,摩根大通預期,儘管各尺寸面板(43吋除外)價格已低於現金成本水位,但在供需狀況恢復健康之前,研判面板報價仍將持續走跌。
市場先前雖傳出南韓三星可能將其L8-1 LCD廠轉為OLED,並將其L8-2-1產能由先前的每月9萬片、降至每月3萬片,至於大陸面板廠,也有消息傳出將減少LCD產能,或延後LCD新廠上線時程,以避免進一步虧損。不過,本土投顧龍頭最新調查顯示,假如韓、陸廠真採取上述措施,雖可望減輕負擔,但無法扭轉整體產業向下趨勢,因大陸業者未來一、兩年內將有超過六家8或8代以上面板廠投產。大陸的這些建廠計畫全由政府政策推動,表示建廠計畫可以延後,但不可能取消,因此,面板產業將持續面臨供給過剩情況。
由於面板供給過剩,大型本土投顧指出,友達、群創等台灣面板製造商,儘管已將部分產能轉至具附加價值或利基市場,如:電競螢幕、數位看板、汽車顯示器等,所受壓力仍大。
2019/08/2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