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全球晶圓設備支出首攀千億美元 台350億美元扮領頭羊
呂俊儀·Yahoo財經特派記者
2022年3月22日 週二 下午3:58
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(SEMI)今(22)日公布最新一季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(World Fab Forecast),當中指出,2022年全球前端晶圓廠設備支出總額將較前一年成長18%,達1,070億美元歷史新高,繼2021年成長 42%後,已連續三年大漲。
其中,台灣為2022 年晶圓廠設備支出領頭羊,總額較去年增長56%來到350億美元;韓國增幅9%、總額260億美元排名第二;中國相比去年高峰下降 30%,為175 億美元。另,歐洲/中東地區今年支出可望創下該區歷史紀錄,達96億美元,總額雖比不上其他前段班地區,但年增率爆衝248%。
SEMI預估,台灣、韓國和東南亞2022年的設備投資額都將創下新高。而報告也指出,美洲地區晶圓廠設備支出 2023年將攀至高點,達 98 億美元。
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,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首次衝破千億美元大關,為半導體產業新的歷史里程碑。為因應各種市場與新興應用的需求, 鞏固電子產品不虞匱乏,產業加大力道、擴充且升級產能,不僅讓市場長期看好產業未來的發展,更造就本次亮眼的成績。
展望2023年,SEMI行銷暨產業研究副總裁Sanjay Malhotra進一步分析,全球半導體晶圓設備支出可望持續穩健成長,將保有千億美元以上高水準表現。
此外,根據SEMI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,全球晶圓設備業產能連年增長,繼去年提升7%,今年估持續成長8%,2023年應也有6%成長空間。上次年增率達8%為2010年,當時每月可產1,600 萬片晶圓(8吋),幾乎僅是2023年每月預估產能2,900 萬片晶圓(8吋)的一半。
報告中也提到,2022年150家晶圓廠和生產線產能增加佔所有設備支出比重超過83%,但隨著另外122家已知晶圓廠和生產線持續提升產能,明年該比例將降至 81%。
代工部門如預期將是2022年和2023年設備支出的最大宗,約佔50%,其次是記憶體的35%。絕大部分產能成長也集中於此兩大部門。
SEMI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涵蓋1,426家廠房和生產線, 2021年或之後可能開始量產的124家廠房及生產線也包含在內。(審核:葉憶如)
全球12吋晶圓廠5年估增38座 台灣投資額第2大
(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4日電)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,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(SEMI)預估,至2024年全球可能新增38座12吋晶圓廠,台灣12吋晶圓廠投資額將達140億至170億美元,將居全球第2大。
SEMI預估,今年12吋晶圓廠投資將較去年成長13%,並刷新歷史新高,2021年可望再成長4%。除雲端服務、伺服器、筆記型電腦、遊戲及醫療科技需求成長,5G、物聯網、汽車及人工智慧(AI)快速發展,也是主要動能。
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,疫情幾乎加速所有產業數位轉型的腳步,重塑工作與生活的方式,半導體是先進科技發展基石,支出將創新紀錄。
全球2020年至2024年將新增38座12吋晶圓廠,SEMI預估,月產能將增至700萬片以上規模;台灣將增加11座,中國增加8座。
SEMI預估,韓國12吋晶圓廠投資額將達150億至190億美元,將居全球之冠;台灣投資額約140億至170億美元,居次;中國投資額約110億至130億美元。
SEMI表示,中國占全球12吋晶圓產能比重將快速攀升,預期將自2015年的8%,竄升至2024年的20%;2024年12吋晶圓月產能將達150萬片規模。(編輯:趙蔚蘭)1091104
客戶需求堅挺,再生晶圓廠擴產潮未歇
MoneyDJ新聞 2020-06-22 11:55:29 記者 王怡茹 報導
今(2020)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遭逢多事之秋,除了有新冠肺炎疫情擾局之外,華為禁令升級又再補了一槍,市場也頻頻傳出半導體大廠恐因此放慢擴廠步調的消息。所幸,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(2330)於日前股東會後記者會上公開表態,將不會砍資本支出,先進製程產能佈建也照計畫進行中,讓相關設備、原料供應商吞下了定心丸。
隨台積電、美光持續擴大投資,加上中國加速推動半導體自主化,激發了再生晶圓需求,法人看好,昇陽半(8028)、中砂(1560)等台廠將從中受惠。業者表示,目前客戶需求仍相當強勁,將維持既定的擴產計畫,預計新產能於下半年開出,可望成為公司重要的成長動能。
昇陽半新產能 下半年到位
所謂再生晶圓(reclaim wafer),並非指IC製造中不良品的再利用,而是將用於製程監控(Monitor wafer)以及檔片(Dummy wafer)用的晶圓,回收加工、重複使用,以達到縮減成本的目的。目前主要產能集中在日、台,其中以日本 RS Technologies市佔率最高,而國內再生晶圓廠則包括昇陽半、中砂、辛耘(3583)等。
2019年下半年,全球半導體產業開始走出谷底,國際大廠也宣布將加大投資、往先進製程邁進,其中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更創下150~160億美金新高,而再生晶圓業者為了跟上客戶腳步,也同步擴充產能因應。
儘管今年疫情重創全球景氣,但目前看來,由於半導體客戶的擴產步伐並未減速,不論是日本、台灣的再生晶圓業者,都照著原本的規劃再走,甚至會加碼投資。以RS為例,公司宣佈將增產12吋再生晶圓,除擴增台日據點產能之外、也計畫在中國蓋新廠。
台廠方面,昇陽半董事長楊敏聰日前表示,受惠於台積電5奈米將進入量產階段,對於再生晶圓需求仍強勁,預估下半年拉貨力道未減,而公司的擴產計畫也如期進行當中,都將為下半年營運增添成長動能。
昇陽半預計2020年資本支出將達到14.1億元,主要用於再生晶圓。公司目前再生晶圓產能約24萬片/月(約當12吋計算),預計會再增6萬片,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出,屆時總產能有望突破30萬。法人則估,在新產能加持下,今年營收可望較去年成長。
新廠+新品效益 中砂今年拚賺半股本
中砂旗下竹南新廠主要生產12吋再生晶圓,大客戶是美國及日本的記憶體大廠,與昇陽半主力客戶不同。該廠已於4月開始生產並貢獻營收,目前月產能約5萬片左右,公司表示擴產規劃照進度進行中,預計第三季產能可拉高到9萬片,12吋總產能達約27萬片;而8吋部分營運狀況也很穩定,約16萬片/月。法人表示,由於客戶需求並為改變,中砂再生晶圓產線稼動率有望維持高檔,預期中砂晶圓事業群業績較2019年顯著成長,年增率上看兩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新廠投產初期良率比較低、費用較多,恐壓低毛利率,隨生產效率提升,預期竹南新廠最快第四季可以小賺。
除再生晶圓外,中砂旗下鑽石碟新品出貨也開始增溫。據了解,公司順利打入3奈米供應鏈,並搶下高市占,同時也通過美系記憶體大廠認證,為此更計畫在樹林廠擴增鑽石碟產能,較目前增加1倍。法人則估,今年鑽石碟業績可望跳增,年增率逾1成。
整體來看,法人預期,今年公司半導體相關業務成長可期,但因全球製造業景氣仍有雜音,砂輪事業較有壓,全年營收估年增率上看1成,有機會挑戰50億元大關。此外,只要新廠如期上軌道,獲利也將水漲船高,EPS估4.5~5元間。
設備業務存雜音 法人暫保守看辛耘
至於辛耘業績主力為製造業務及代理設備,共占營收比重8~9成,而再生晶圓業務營收則占約1成,相對前述兩家競爭同業來得較低(中砂、昇陽半各占約4成),其中部分客戶來自中國大陸,目前沒有大舉擴產的規劃。
辛耘1-5月合併營收11.88億元,年減35.59%。法人分析,由於中國占辛耘營收比重達4成以上,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與美中科技戰干擾較大,今年業績恐有壓。好消息是,台積電竹南先進封測廠第一期廠區預計下半年開工,最快2021年完工、可以開始進機,若公司能順利搶下訂單,可望迎來一波成長。
整體來說,儘管疫情尚未完全解除,加上美中科技戰持續進行中,半導體產業仍存有不確定性,不過,晶圓代工、記憶體大廠並沒有停下擴產腳步,將對相關設備、材料業者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撐,預期昇陽半、中砂今年業績看成長;而辛耘則須留意設備業務的需求復甦情形。
國內三大再生晶圓業者比較表:
資料來源:各公司、法人,MoneyDJ整理製表。需求升 中美晶、環球晶前景亮
時報資訊 2020年6月3日 上午7:57【時報-台北電】日本大型晶圓企業相繼釋出市況改善的言論,矽晶圓產業有機會苦盡甘來,中美晶 (5483) 、環球晶 (6488) 業績走高可期,激勵其2日股價分別勁揚2.81%、3.01%。業者表示,半導體產業在人工智慧(AI)、物聯網(IoT)、5G、記憶體等產品帶動下,矽晶圓市況將同步回升。
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(SEMI)統計,今年首季全球矽晶圓出貨面積季增2.7%至29.2億平方吋,雖仍較去年同期下滑4.3%,但已擺脫連五季衰退陰霾。
日本信越化學工業指出,矽晶圓市場下滑態勢已踩煞車,4~6月晶圓需求可望以直徑300毫米產品為中心保持堅挺;勝高(SUMCO)也認為,各半導體廠商的晶圓庫存正在減少,市況有機會在Q2觸底。
全球矽晶圓產業出現復甦跡象,主因5G全面啟動推升記憶體行情,加上防疫促成居家辦公風潮,數據中心伺服器需求連帶增溫,市場看好今年第二季全球半導體市況將穩健成長,下半年亦有望逐步回溫。
中美晶因太陽能本業未再提列損失,加上子公司環球晶表現持穩挹注,今年第一季稅後純益達13.84億元,每股純益(EPS)2.37元。
法人分析,中美晶近年來調整體質有成,已卸下長約沉重包袱,太陽能本業回歸正常市場機制,其餘轉投資也步向正軌,且今年將配發5元現金股息,未來走高配息路線,殖利率逼近5.5%。
環球晶表示,半導體客戶為求庫存穩定,持續建立安全庫存,以防止突發性的供應鏈缺口,第二季主要動能來自醫療相關零件、遠距工作及教學相關應用等,在客戶需求暢旺之下,本季訂單持穩,各廠產能維持高稼動率。
展望後市,中美晶強調,新冠肺炎疫情將牽動下半年全球經濟發展,若疫情能獲得穩定控制,產業市場供需運作將重返常軌。(新聞來源:工商時報─記者廖育偲/台北報導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