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台灣是全球積體電路( Integrated Circuit;IC )的重鎮,整個 IC 產業鏈從設計、製造、封測皆有世界級的廠商,今年一月時有一系列的文章即是圍繞著這些大廠做介紹,分別像是 IC 設計端的聯發科( 2454 )、聯詠( 3034 )、瑞昱( 2379 ),IC 製造端的台積電( 2330 )、聯電( 2303 ),還有封測端的日月光投控( 3711 )等。在 IC 設計領域的一個分支上,類比 IC 佔整體 IC 產業份額不大但年複合成長率最高。訊號分為兩大類:數位訊號、類比訊號,積體電路是被設計來處理這大類訊號,前者是以「斷續式」的波形來表示資料內容,也就是在波形上為一個方波的形態,例如以 0 和 1 所組成的二進位訊號即是其典型,而後者則是以「連續式」的波形來表示資料內容,像是聲波跟電流就屬此類。
一顆 IC 根據其處理訊號的種類不同可以分成三種型式:數位 IC、類比 IC、混合模式 IC。
- 數位 IC( Digital IC ) 為用來處理數位訊號的小型電路,常聽到的微處理器( MPU )、中央處理器( CPU ),還有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( DRAM )、特定應用積體電路( ASIC )等,即屬於此類。
- 類比 IC( Analog IC )則是用來處理類比訊號的小型電路,通信訊號上會用到的功率放大器( PA ),以及射頻電路( RF IC )、濾波器( Filter )等,皆屬於此類電路的產品。
- 混合模式 IC( Mixed mode IC ) 顧名思義便是可以同時處理兩種訊號的電路,例如可將類比訊類轉換成數位訊號的類比數位轉換器( ADC ),及可將數位訊號轉換為類比訊號的數位類比轉換器( DAC ),隨著具統整性功能的系統單晶片( System on a Chip ; SoC )的發展,主流的電路都屬於該範疇。
目前較高比例的電路是混合模式 IC 和數位 IC,這也反映在產業上,台灣可以躋身世界十大 IC 設計業者的聯發科、聯詠、瑞昱,皆為專精於設計混合模式或數位 IC 的公司。
Semico Research 的資料顯示,2018 年類比 IC 市場預估可達 571 億美金,單看這個數字還是很驚人的,與相當龐大的 IC 市場相比,類比 IC 雖說算是稍微「小」一些的,也是因為 2018 年整體的半導體市場將近 4,700 億美金!類比 IC 市場 2017 – 2022 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6.6%,此外根據積體電路產業調研機構 IC Insights 的預測,類比 IC 的年複合成長率也是其所分類的各式電路中最高的,預估 2017 – 2022 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6.6%。
拉抬類比 IC 未來增長的三大應用:電源管理、車用電子、通訊產品
- 電源管理 - 節能與延長電池壽命的需求,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效能視為是產品的一大要件,希望電子產品在沒用到時可以藉由調節電流、電壓的方式,來讓它降低運行時的耗能跟高溫狀態,以此得以延長電池的壽命,而該功能是數位 IC 無法具備的,但類比IC卻可以處理,並且一般常應用在個人電腦、手機等產品上,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、電器被整合進物聯網,電源管理也會在眾多設備、電器上成為必需品。
- 車用電子-車內的電子裝置與電動車的需求,從舊有的電子儀表板、安全氣囊、車燈,到較近期的無人駕駛技術、自動剎車系統,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被安裝在車上以及電動車的普及,類比 IC 對車子的重要性不小於數位 IC 中的微控制器。
- 通訊產品-5G時代更高速、廣泛的通訊的需求,5G通訊時代即將降臨,大型資料中心、伺服器、基地台、手機上的通訊晶片等,由於有著轉換訊號的需求,這些應用一樣需要用到類比 IC,雖然現在趨勢是朝向具整合功能的系統單晶片發展,但其中一定須具備有類比 IC 的功能。
類比 IC 設計領域的國際大廠多採取 IDM 模式且各有專攻領域,國際上有從事類比 IC 設計,且在類比IC設計領域中銷售額較高的廠商有,德州儀器( Texas Instruments ) 、亞德諾( Analog Devices ),以及意法半導體( STMicroelectronics )、英飛凌( Infineon )、美信( Maxim )等。
在類比 IC 產業中,這幾家大廠採取的模式,皆為所謂的整合元件製造廠(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;IDM ),即它們的運作模式,是從上游設計、中游的製造乃至下游的封測皆一手包辦,並不像那些沒有自己生產能力的無廠半導體商( Fabless )一樣,會去尋求台積電和聯電的工廠來生產。
此外在類比 IC 公司中,每一家擅長的領域也可能不太一樣,所以彼此不一定是最直接的競爭者關係,例如前兩大廠的德州儀器以及亞德諾,可以算是各種類比IC產品都有,但思佳訊則偏向通訊類的類比 IC,意法半導體強在感測器的類比 IC,英飛凌、瑞薩則在設計車用的類比 IC 上相當知名,台灣主要類比 IC 設計廠商專注在電源管理領域,那台灣有沒有那些公司是專長在設計類比 IC 呢?
目前主要有昂寶-KY ( 4947 )、致新( 8081 )、茂達( 6138 )這幾家上市櫃公司 ,其中致新、昂寶-KY是比較專注在類比 IC 中的電源管理領域,他們八成以上的營業額是由電源管理IC來貢獻,而茂達則是有三大部門來創造營收,電源管理約只佔整體業績的三成,剩下的產品則是由放大IC及離散式功率元件構成,由於這三家公司都是單純只從事設計的無廠半導體公司,所以他們的規模自然是難以和德州儀器、亞德諾等前十大廠商來比
不過我們會感興趣的是,由於類比 IC 在未來幾年的成長性可觀,如前面提過的,2017-2022 的年複合成長率預估為 6.6%,在各種 IC 中屬於成長率最高者,且電源管理領域被視為是拉抬類比 IC 成長的主要力道,所以這些台灣公司前景說不定可以期待,目前我們則可以從觀察這些公司的獲利狀況開始,以此來判斷是否有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公司!
各公司營收變化模式不同,但近三年皆有所成長,從營收上來看,可以發現在 2017 年時,三家公司的營收差不多都在 40 億台幣左右,但如果與2010年的業績對照,卻可以看出相當不同的營收變化模式。
昂寶-KY:強勢崛起,營收三者最高
昂寶-KY在 2010-2017 年的區間,由於切入手機充電領域,憑靠著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,實現了令人驚豔的將近 13% 的年複合成長率,營業額從十億多元的規模一路發展成超過四十億元,目前有 98% 的營收是由中國市場貢獻。致新:逐漸衰退
寄望併購與近期轉機帶來的改變,在前幾年面臨較大的衰退,營業額規模也從 2010 年時的三者最大,變化成現在是三者中最少,而主要的癥結點可能出在,致新比較依靠的是個人電腦及筆電電源 IC,隨著個人電腦及筆電在全球出貨量逐年下滑,因此營收也受到不利的影響,不過在去年 12 月,致新在市場上公開收購另一家類比 IC 設計廠商類比科,目前已取得過半股權,預計在 2019 年開始挹注其業績,能否發揮合併後的規模經濟及綜效值得觀察。茂達:穩健成長
子公司獲益貢獻良多,跟致新的發展軌跡類似,業績衰退時一起衰退、成長時一起成長,但茂達在有成長時較致新表現更好,這一點可以搭配下方的年增率線圖看出,此外茂達的業績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大中( 6435 ),大中是專注於離散式高功率元件IC設計的公司,目前茂達持有其 46% 的股份,2018年隨著 MOSFET 的漲價,大中的毛利率也跟著改善,而這也連帶地使茂達受惠。三家公司 2016 - 2018 年營收保持成長,比較正面的消息是,最近三年這三家公司的業績都有在提升,2018 年較 2017 年的業績也預計會成長,對昂寶和茂達來說,前者受惠於中國手機業者,如小米及華為在中國及印度市場的銷售,而後者則受惠於子公司大中的業績成長,以及高毛利率電源管理產品開始出貨,甚至是有機會創下營收數字的歷史紀錄。
同樣的,致新則是可能重返 40 億元銷售額的規模,挑戰成為 2012 年以來的營收新高,市場也聚焦在觀察其併購類比科後是否可相得益彰,此外新開發的相機光圈驅動 IC 也可能成為 2019 年的一個新成長來源。毛利率與營利率上,昂寶、致新皆有所衰退,茂達則逐步成長。
不論是以毛利率還是營利率來看,昂寶-KY 都是三家中表現最好的,毛利率一直以來維持在 44% 以上的水準,惟從 2010-2018 年,毛利率跟營利率的發展趨勢是向下行,不過仍和致新、茂達保有一段差距外,致新與茂達的毛利率跟營利率數據,則似乎慢慢開始出現交叉,我們可以看到茂達的毛利率年年提升,目前已經逼近致新 31.3% 的毛利率水準,營利率的部份,茂達則是在 2017 年首次站上兩位數,營利率在四年內成長了 130% !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營利率的改善背後,除了有部分是靠毛利率提升所致外,還有一大部分是調降研發費用的結果,例如2015 年到 2017 年,毛利率只上升了 1%,但營利率卻大幅提升 4.5%,這是因為 2015 年時研發費用還佔整體營業收入的 12%,但到了 2017 年則只剩下約 9 %,這一來一往就差了 3%,所以可以進一步關心的問題是縮減研發費用的同時,茂達是否可以維持未來的產品競爭力。
對致新來說,由於管銷跟研發費用佔總體營業收入的比例變動不大,在這樣的前提下,營利率和毛利率基本上是連動的,要提升毛利率才可以拉抬營利率,而 2018 年的營利率總算告別了連續幾年的下跌,這也明顯是由於毛利率提升所致,就像前面提到的,在併入之前有虧損狀況的類比科後,預計類比科的營收約會佔到致新的兩成,最終是否能夠發揮綜效改善毛利率成了最關鍵的事情。
昂寶ROA最高、茂達ROA成長幅度最大
以稅前資產報酬率( ROA )來看,從 2010-2017 年,除了茂達外,昂寶-KY 和致新的 ROA 皆大幅下滑,其中尤屬致新的情況值得我們擔憂。因為 2010-2017 年昂寶-KY 的總資產成長了 424%,所以 ROA 若有所下降也不會太意外,但致新在這 8 年間總資產結算下來只增加了 1.4%,其 ROA 減少的速度卻快於昂寶-KY,8 年間 ROA 衰退了將近 65%。,相較之下,同一段時間內,茂達的總資產大約成長了 26%,ROA 反而逆勢實現翻倍,利用資產的效率在 2017 年也創下新高,達到 13.1%,2018年EPS增加,其中致新、茂達發出八成以上的股利。從基本每股盈餘( Basic EPS )的資料,我們可以看出茂達從 2015 年後,基本每股盈餘遍不斷成長,2018 甚至 Q2、Q3 兩季就逼近 2017 年全年,預計 2018 年全年相較 2017 有望翻倍;致新的基本每股盈餘雖然承受長期衰減,但 2018 年卻開始逆轉,目前 2018 年全年基本每股盈餘有望到 5 元以上;昂寶則大致維持在高檔狀態,基本每股盈餘有望連續四年成長,連兩年突破 14 元,不過即使基本每股盈餘高的驚人,從投資人角度來想,或許會在意是不是每年穩定配息,以此才可以持續地從公司的成長中獲益,因此股利發放率成為一個我們可以倚重的指標。
從三家公司的股利發放率來看,最低的昂寶-KY 在 2017 年也發出了超過一半的盈餘,而致新跟茂達甚至還超發過,值得注意的是,致新的股利發放率已經連續四年提升,且2018年營利狀況也開始有所扭轉,而茂達則是近幾年成長明顯,同時股利發放率去年也超過 8 成,所以對於有意願存股的人來講,說不定致新跟茂達都是可以考慮的標的。
結論
1. 類比 IC 年複合成長率達 6.6%,且台灣廠商多擅長電源管理領域2. 從營利率、ROA 來看,昂寶-KY 獲利能力最強,往年約發出一半的盈利
3. 致新的獲利能力衰退較多,不過股利發放率平均最高
4. 茂達獲利能力逐漸提升,且股利發放率近幾年皆高於 85%
來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