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財報表挑出ESP為正、營業現金流卻是負值的公司

每當財報公布時,大多數投資人都只關注獲利數字或成長性。 其實,透過現金流量表檢視企業獲利品質,更能找到真正放心投資的標的。 檢視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,「獲利能力」永遠是擺在第一且為最重要的指標,唯有獲利穩定成長的公司,才會在投資市場受到歡迎與肯定。而檢視獲利的最佳方法,當然就...

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

12年1000%報酬率 大戶親授小散戶最想問的問題

全球股市包括台股在內,大多位於歷史高點,股市走了10年的多頭,是否應該居高思危減碼,提高現金部位,等待大跌或崩盤再逢低買進?



傅君玉(以下簡稱傅):大盤高低、景氣好壞,並非是我出手投資的主要依據。

其實,我投資股票向來只有換股,沒有減碼;看到更具潛力、更喜歡的公司,才會把原有持股賣出,換到另一檔上。

1980年,台股漲勢凶猛,本益比居亞洲、甚至有人說是全球之冠,我擁有的股票本益比也高不可攀,所以賣出部分持股,換到香港的匯豐銀行與恆基兆業。

2015、17年,我賣掉新保、新產及遠百,換到錢櫃,是換股非減碼;18年,賣掉持有13年的上海商銀,換到台肥。

大盤高低、景氣好壞,並非是我出手投資的主要依據,我只專注我投資的公司,或者被我列入觀察名單、我有興趣的潛在公司的體質與動向。賣掉新保、新產、遠百及上海商銀,並非看壞它們,而是更看好錢櫃與台肥。

如果大盤崩跌,台肥受到拖累,股價腰斬跌到20元好了,屆時它還能配出1元以上的現金股利,反而要見獵心喜,進行加碼。我16年初開始買進錢櫃,60幾元一直買,因為它在興櫃成交量低,每天就只能幾張幾張買。錢櫃15年EPS賺9.27元,16年配息4元,讓市場「大失所望」;股價拉回至50元出頭,那時我的錢櫃部位虧損快20%,但我好高興,終於可以撿人家不要的,成交量還爆量耶。

一家EPS 9.2元公司,股價50幾元,現金配4元,真不知道有什麼好「大失所望」的?這就是發大財的機會。

提問 2


18年您處分掉持有13年之久的上海商銀,轉移到台肥,但自此之後,上海商銀一直漲到50幾元,台肥漲幅遠遜於上海商銀,這算是失敗嗎?您會後悔嗎?

傅:買台肥就好像台北車站旁一塊值100億元的土地,現在要以30億元賣你。

上海商銀我大多處分在36至39元之間,處分後它上市,一路漲到最高58元。台肥我從38元一路買到46元,已參與兩次配息,拿回4.3元,對照目前45元上下,獲利也不錯。但如果不買台肥,一直持有上海商銀,的確賺更多。

上海商銀會大漲,因18年下半年國際股匯市波動劇烈,法人害怕壽險公司龐大海外投資部位的投資與匯兌損失,所以減碼壽險為主的金控,增持以銀行、而且單純以利差為主要獲利結構的上海商銀。這是我大幅處分後,才形成的市場投資氣氛,我無法掌握到這個變數。

市場變數你再怎麼英明,也掌握不完;掌握不到的一切,都隨緣吧。我買台肥,是基於它居壟斷地位、獲利算穩定的肥料化工本業,以及南港房地產進入開發期,未來2至3年將出現明顯租金收益的判斷。

聯強集團向南港輪胎買商辦,1坪100萬元,台肥南港C2 7000坪土地,自行出資興建3棟大樓,一半做商辦,一半做飯店,樓地板面積約7萬坪。另外,南港展覽館附近,中信金總部及台灣人壽向台肥以地上權承租的土地,地坪則達2.4萬坪,,你看那裡就值多少錢?更別提它在基隆、高雄、新竹、花蓮等地,還有50萬坪土地尚待開發。

買台肥,我常跟親友比喻說,它不到50元價位,相對至少150元的每股淨值,就好像台北車站旁邊一塊價值100億元的土地,現在要以30億元賣你,還附帶4%以上的收租合約。賣上海商銀、買台肥,我不會後悔,只有充滿感恩,因為投資上海商銀13年,它讓我賺了450%。

提問 3


有沒有發生過讓您悔恨的投資經驗,又從中學到什麼教訓?

傅:寶雅獲利雖頗豐,但凸顯出我用功不足,過於武斷的決策,錯失良機。

我07年就開始投資寶雅,買的時候才20元出頭。我買寶雅,主要是從公司官網上,看到公司自己貼上去的一份麥格理研究報告,裡面詳載寶雅未來幾年的展店計畫,又觀察到薪資長年不漲趨勢下,尋求高CP值的小資消費潮來臨,這種平價商店可能受惠。

12年末時,我發現到寶雅展店依然很積極,全台店數從64家成長至74家,等於成長了15.6%,但營收卻只有6%的成長。這讓我懷疑,是不是已經受到電商嚴重衝擊?於是我寶雅處分在70幾元,包括股息,6年來獲利400%。

賣掉後,寶雅一路不回頭漲到400多元,我最多時,持有寶雅4%股權,你看少賺多少?我事後自我檢討,我應該要打個電話去問公司,了解營收成長率跟不上展店成長率的真正原因。後來我從媒體得知,那段時間寶雅正進行把低毛利商品下架、汰換成較高毛利商品的調整,同時也因推出自有品牌,使營運產生青黃不接現象。如果早知這樣,我就不賣了。寶雅獲利雖頗豐,但凸顯出我用功不足,過於武斷的決策,錯失良機,這才是我最悔恨的地方。

再生-KY也給我很寶貴的教訓。14年時,我投資的散裝貨運股慧洋-KY,不但獲利佳,股息豐富,因為屬於海外上市公司,股利屬海外所得,具有很好的節稅效果。

這時,一位券商朋友跟我推薦了同樣屬海外上市股的再生-KY,我看了它的財報,獲利與配息均佳,就在90元上下買進。

14年,再生-KY被放空機構質疑作假帳,股價瞬間崩跌。財務作假是我最不能忍受的,我沒多想就全部砍在60至70元間,還好當時有壯士斷腕的停損決心,不然現在已跌至五元。我從再生-KY自我檢討,我把節稅看得太重了,忽略了投資第一要務,就是研究並確定它是好公司才投資的原則。投資真的要莫忘初衷啊!一不小心忘了,懲罰就來了。

提問 4


8年前採訪時,您持有上海商銀、寶雅、高林股等八檔。現在資金部位與八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,為何持股只剩兩檔?其中,錢櫃還是興櫃股,成交量極清淡,難道不怕發生流動性問題?

傅:雞蛋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然後小心翼翼看好它們。

這幾年我持股有愈趨集中之勢,目前,錢櫃占持股總部位比重75%,台肥25%。我只預留家庭生活費及來年要繳的所得稅稅金,其餘資金皆投入錢櫃與台肥。

所謂投資正統理論是: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要分散風險。」我很不認同這樣的觀念,我倒是喜歡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:「雞蛋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然後小心翼翼地看好它們。」

持股分散未必就能降低風險,一不小心就買了比較差的股票。倒不如研究更透徹,把精力與資金更集中到自己心目中最棒的公司。

另外,當你發掘到一家公司,它的EPS很好、配息也很好,為什麼要擔心股票不好賣的問題?就像錢櫃,股息現金流動性極佳啊!錢櫃的大股東,比如說,練台生老闆會因為公司成交量低、流動性不佳,而老想著要賣股嗎?

我奉勸投資股票的朋友們,投資一家公司要有「股東老闆化」的意識。我的投資方法,讓我很容易喜歡上流動性不足的公司,因為我喜歡大股東持股比率高,最好高過50%以上,獲利好、配息佳,但市場只有很少數的人知道,造成有低的股價可以讓你買到,往往具有這種條件的,都是流動性很差的冷門股。從早期的崇友電梯、未上市的上海商銀,到現在的錢櫃(興櫃)都是同樣的模式。

提問 5


很多人都看好5G、AI、大數據等概念股的前景,而且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,您沒考慮撥出一小部分資金小試身手嗎?

傅:我把股利重要性遠遠擺在價差前面,自然對熱門題材股興趣缺缺。

我喜歡「價廉物美」的投資,低本益比、高殖利率是我很重視的選股條件,熱門題材股因為受到市場過度關注與過度研究,股價往往太高,造成殖利率偏低。當然,投資熱門題材股重點不在股利,而在於價差,但我是把股利重要性遠遠擺在價差前面的投資人,自然對熱門題材股興趣缺缺。

「Show me the money, show me your muscle.」講起來雖粗野一點,卻是我選股的重要原則。不管法人研究報告或公司經營階層在媒體放話,一家公司前景如何之好、如何光明,我都會從它的財報細細掂量它的毛利率、營業利潤率、稅後淨利率,衡量公司真正的賺錢能力;從資產負債表中的保留盈餘、存貨多寡、現金、淨值占資產比重等項目,仔細評估它的體質。

很多你說的5G、AI概念股,EPS才2、3元,股價炒到2、300元,配息有一搭沒一搭的、淨值占資產低於50%以下的,還是小心一點的好。

提問 6


您從不融資買股,卻不反對向銀行借錢買股,原因是什麼?您認為,平凡上班族真的能靠股票投資致富嗎?

傅:戒斷賺價差,用「借2買6」鎖定低波動、高殖利率的利差,就能滾出財富。

現在融資利率至少6%起跳,要找配息穩定、殖利率6%以上、股價下檔風險有限的標的非常稀少,所以融資買股的投資人,主要是適合賺股價波動的價差,絕對不適合用來鎖定賺股息殖利率的利差。

我鼓勵我的大學同學李哲豪和我的大徒弟林藥師借錢買股,是因為我認為,他們對賺價差貪念的根,斷得很乾淨了,加上他們資金太有限,才鼓勵他們進行「借2買6」計畫:即用自有房子向銀行借出2%以下的低利房貸,投入當時殖利率6%以上,產業型態成熟、具有穩定獲利與配息紀錄的公司。

李哲豪剛開始買上海商銀,後來轉到錢櫃;林藥師則放在台肥與錢櫃。當時林藥師投資錢櫃成本僅70至80元間,他已累計領到18元股息,錢櫃迄今還漲到160幾元。

05年,李哲豪從銀行借出1700萬元後,13年來,他只從股市戶頭提錢出去,沒有再存錢進來,不僅目前股市部位達1.3億元,還擁有兩戶新板特區小豪宅,均出租,年收租金80萬元,馥華艾美也買一戶。

我5、6年前認識林藥師時,他的投資部位僅2、300萬元,現在淨值應翻了幾番,重點是他現在才35歲。只要他們未來不犯致命的錯誤,他們倆將是普通上班族致富的最佳寫照。

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