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del C量產版現身!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,看懂鴻海電動車大夢
更新10月11日:鴻海自行研發的電動車Model C量產版影片上線
鴻海科技日將於(18日)登場,今(11日)鴻海在官方社群公布Model C量產版短片,Model C為鴻海電動車開放平台首款SUV電動車。繼去年推出原型車,今年科技日將釋出Model C量產版,並和納智捷合作,以Model C原型推出7人電動休旅「n7」,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數位儀表、直列式的中控大螢幕等亮點,以及整車外型。
台灣的汽車市場,已經很多年沒這麼熱鬧。9月1日上午9點鐘一到,鴻海首款電動車Model C「n7」,正式透過納智捷(Luxgen)預購,甫開賣即湧進超過5,000人,熱絡程度一度讓系統無法負荷。
n7是鴻海跨入電動車產業後的首款產品,透過鴻海集團2020年創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開發,並使用標榜的標準化和規格化方式。n7能否一炮打響,直接關係鴻海後續拓展國際市場。
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,n7未上市先轟動
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19年7月上任後,積極投入發展電動車產業,定位為集團下一階段的成長目標。零造車經驗的鴻海,找來裕隆合資成立「鴻華先進科技」,結合裕隆多年汽車設計開發與生產經驗,以及鴻海集團在資通訊產業的資源,目標就是打進電動車產業。
對比燃油車,電動車最大改變在動力結構上。燃油車需要3萬個零組件,電動車縮減到1萬件,關鍵就在少掉了燃油引擎。此外,電動車多了電子電器的配置,需要資通訊產品來提供,像是中控台的儀表板到副駕駛的座艙導入大螢幕,就是面板廠商的機會。
「在電動車發展初期,傳統一級供應商還在適應學習,這讓資通訊業者有了切入的空間。」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專案經理何心宇說。
看準電動車將改變傳統汽車供應鏈生態,MIH聯盟在推出不到2年,就爭取到國內外超過2,400家業者加入,產業涵蓋軟硬體、服務等領域。
MIH聯盟打造開放的底盤平台、軟體平台,提供MIH成員參與爭取零組件、軟體設計的機會。去年鴻海科技日上,鴻華先進發布3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,包含休旅車Model C、旗艦轎車Model E、電動巴士Model T,就是依照MIH聯盟的架構打造,並開放車廠採購。
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表示,「MIH平台能夠幫客戶完成80%的基礎工程,客戶只要專注在20%的差異化。」這將大幅縮短車廠開發電動車的時程。
同時,鴻海也希望帶動台灣的汽車供應鏈。3款原型車零組件超過50%由台灣供應商提供,MIH成員參與比重達70%;納智捷n7更是從研發到生產都在台灣。
不賣車,鴻海怎麼靠造車獲利?
一向擅長代工的鴻海強調「不做品牌」,這次信心滿滿,要如何靠「整車組裝」和「車用零組件」衝高營收?
首先,鴻海積極結盟區域合作夥伴。 由於汽車體積大、重量又重,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用BOL(Build Operate Localize,指興建、營運、在地化)模式,布局全球電動車市場,像是分別和中國最大汽車製造商吉利、泰國國家石油公司(PTT)成立合資公司。
其中美國市場走最快,鴻海去年11月以2.3億美元買下美國電動新創Lordstown俄亥俄州廠房,作為北美生產製造基地,並協助Lordstown量產電動皮卡,預計今年底交車。
第二,運用集團力量,切入車用零組件。 鴻海很早就切入汽車相關產業,集團旗下子公司鴻準、乙盛早已投入車殼、機構件,像是鴻準投入鋁合金車殼技術開發,並成功打入BMW的供應鏈;乙盛則是生產汽車天窗、汽車升降門等車用產品。未來將因應電動車事業擴大出貨。
第三,整合電動車關鍵的三電系統(馬達、電池、電控)。 鴻海與鴻華先進以及日本電產(NIDEC)三方規畫在台成立合資公司,將發展馬達電機系統,以及各種車用電機產品技術研發、製造和銷售。但台灣在動力系統上相對較弱,仍需要日本供應鏈的協助。
由於電池占電動車整車成本約40%,電池原材料的漲價,影響整車的製造成本,電動車業者可說是「得電池者得天下」。今年6月,鴻海斥資60億元在高雄設立「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」,試圖將整個電池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材料、中游的電池芯到下游的電池包(Battery Pack)在地化生產,希望以台灣電池產業鏈做出來的電池,供應給採用MIH規格的電動車。
但蓋電池廠、建立產線都需要時間,鴻海規畫最快2024年導入電動巴士、乘用車及儲能應用。現階段納智捷的n7,鴻海仍主導採用中國寧德時代的電池。
何心宇指出:「掌握電動車底盤平台、電池技術、整車生產線這3大要素,是成為整車廠的第一步。」初步來看,鴻海已蓄勢待發。
第四,建立電動車下游出海口。 劉揚偉日前陸續拜訪印度、印尼和泰國領導人,討論半導體、電動車相關議題,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合作夥伴與市場機會。
當時外媒《彭博》評論,「鴻海把未來押在電動車上,部分原因是為了減少對蘋果的依賴。」不想只是當大家口中的「iPhone代工廠」。
這次拜訪的三個國家共同特色是:都在培育本土電動汽車產業。像是印度政府推動電動車產業政策計畫,編列總經費達1,000億盧比(約新台幣390億元),用於車輛補貼及充電基礎設施布建。市場更多次傳出印度當局邀請鴻海到印度設立電動車廠。
泰國設定2030年電動車占國內汽車產量約30%,並提供車廠免稅與補貼優惠,去年起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共同出資,設置泰國電動汽車工廠,最快2024年量產。
對於鴻海近期在東南亞的布局,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認為,「雖然鴻海有抓到區域分化的趨勢,卻擺脫不了舊有包袱。」例如到當地蓋工廠,利用別國低廉勞力及土地成本,但現在,各國更在乎的是如何推動當地的汽車品牌發展。
在造車上,丁學文建議,鴻海必須和當地的新創圈整合,「將來掌握電動車的需求其實是新創。」因此接下來鴻海怎麼跟新興車廠合作,會是觀察的指標。
ICT切入電動車,需強化軟體與系統整合
近來鴻海幾乎以每月曝光一合作的速度,加快電動車布局。但即便MOU(合作備忘錄)簽得再多,外界最關注的仍是量產時程與交車數。因此納智捷n7可說是鴻海繳出的第一張電動車成績單,不過首批產品最快要等到2023年下半年起才會陸續交車,品質與安全性的問題仍待交車後驗證。
何心宇認為,涉及汽車內部安全性,如電池、電機等零組件仍需符合車規,業者必須歷經漫長的驗證時程,在產品的良率與可靠度持續精進,以取得車廠的信賴。
此外,未來的趨勢是「軟體來定義汽車」,ICT業者必須強化「軟體」與「系統整合」能力,否則最終仍難敵傳統的汽車一級供應商。
何心宇進一步說明,汽車座艙有很多次系統功能(如車載娛樂、先進輔助駕駛系統),各功能系統都需要作業系統(OS),這些OS需要整合控制,如松下電器(Panasonic)為了座艙系統布局,就透過併購軟體廠商,補足整合軟體控制的不足。
雖然待克服的問題清單還很長,但時間緊迫,鴻海需盡快複製貼上它過去在生產個人電腦和手機的執行力,並且放大。
鴻海已訂定2025年拿下全球電動車5%市占目標。過去電子代工形象鮮明的鴻海,從發起MIH聯盟到端出3款原型電動車,僅用1年。挾著這股氣勢,劉揚偉信心滿滿地指出,「我要證明給大家看,資通訊產業進入汽車產業是比較容易的。」
責任編輯:傅珮晴、蘇柔瑋
只推新車不賣車? 原來鴻海電動車靠「這點」獲利!
毛凱恩
2021年10月20日 週三 上午11:22·5 分鐘 (閱讀時間)
鴻海本週科技日公布了平價休旅車、豪華轎車、電動巴士,三款新車的性能規格,甚至透露預計上市時程、售價等資訊。但一般消費者,將無法購買到的這幾款車。鴻海到底賺什麼?關鍵在這。
隨著郭台銘駕著鴻海電動車,駛入大眾眼前,是不是代表著新時代來臨?恐怕還很難說。
鴻海科技日上,郭台銘駕新款電動車Model E入場。鴻海提供
鴻海科技日上,郭台銘駕新款電動車Model E入場。鴻海提供
鴻海MIH聯盟本週(10/18)聲勢浩大的發表三款電動車,包括MODEL C、MODEL E、MODEL T,精確來說是由鴻海、裕隆的合資子公司「鴻華先進」打造,鴻華先進(下稱鴻華)公司定位是汽車技術服務,涵蓋造型、工程、試作及驗證測試,並非品牌車廠。
鴻華副董事長左自生指出,這三台車算是「參考原型車,也就是已經開發完成的階段」,客戶可以採用這幾台車的平台,來快速採用並進軍電動車市場。
也就是說,消費者頂多只能買到「有鴻海血緣的車」,車廠可利用鴻華架構自行修改細節,貼牌再賣給消費者。
不直接賣消費者,鴻海引進新模式
那這樣的話,鴻海的獲利模式是甚麼?
首先要先釐清鴻海、鴻華,以及MIH聯盟的關係。
汽車供應鏈向來封閉,鴻海認為因為資訊不透明,所以有著費用高、開發慢問題,因此鴻海進軍電動車則希望以消費性電子的「共用公版」思惟,挑戰現有秩序。
所謂共用公版,是指如同電腦、手機製造模式,大部分的軟硬體環節,使用相同規格,讓開發費用低、速度快,並可大量生產。此外,生態系(如手機的Android)中的成員,也能靠公版自行開發多樣化型號。
而鴻海造車大計之中,最關鍵的生態系角色,就由MIH聯盟擔綱。
MIH最初由鴻海籌備,今年7月正式獨立,鴻海也承諾往後MIH將保持開放、中立、獨立。
而鴻華也是MIH聯盟一員,是由鴻海出資,裕隆以子公司華創車電資產作價,合資組成的電動車技術服務公司。
鴻華這次發布的三款車,都依MIH聯盟架構打造,也希望循MIH願景,開放各車廠採購其架構,包含軟體、零組件及三電系統等。
至於鴻海,則有車用零組件、整車組裝兩項業務,並期待跟著鴻華系統向全球拓展來共同成長。
車用零組件部分,鴻海過去就有提供車用玻璃、塑膠、機構件等,近期則國巨合資進軍IC、與日本電產合資研發與製造馬達電機系統,也與碩禾、中碳、榮炭等公司合攻電池材料。
董事長劉揚偉今年第二季法說會,重申2025年毛利率10%目標,他補充,零件毛利率大概20到30%、組件10%,組裝則是3%,因此視零組件為提升毛利重要手段。
儘管組裝毛利較低,但因應汽車體積、重量大而形成的在地生產模式,鴻海也不放過組裝,及背後的垂直整合商機。
鴻海泰國、中國、美國產能,分別與泰國國家石油、吉利汽車、Lordstown合作,至於歐洲據點,劉揚偉科技日時說,「快要確定了」。
全新造車思惟 鴻海親手證明可行
去年科技日,劉揚偉、裕隆董事長嚴陳莉蓮,只能跟底盤合照,一年後的現在,已經有三款車推出。
去年的鴻海科技日,只有電動車底盤。鴻海提供
去年的鴻海科技日,只有電動車底盤。鴻海提供
一般來說,新車開發到驗證需費時三到五年才能上市,但這次鴻海、裕隆、鴻華合力,僅一年就造出三款車,其中電動巴士進程更快,預計明年就上路。就連嚴陳莉蓮都驚訝於的「鴻海速度」,驗證了MIH「開發快」的預言。
此外,本次科技日也秀出平價的Model C,如何靠置換部分系統,就變身高級轎車Model E的影片,則像是為MIH靈活的公版系統背書。
可以說,鴻海已在一年時間內,證明自己提出的MIH願景是能實現的。
直面傳統車廠競爭 仍有不小挑戰
不過,鴻海面臨的挑戰也不小,最大的挑戰就是否能有支撐起出貨量的客戶,劉揚偉強調,「希望更多造車業者使用(鴻華的系統),使用多就量大,量大就有辦法支撐競爭力」。
不過就目前來看,鴻海尚未取得能大量應用鴻華架構的客戶。
目前合作車廠中,儘管有與吉利(旗下有Volvo、吉利等)、Stellentis(旗下有寶獅、雪鐵龍等)等汽車大廠合作,但目前問世的車款,僅有鴻華開發的這三款車,採用鴻華架構。
而劉揚偉在科技日也證實,合作車廠Fisker並未採用鴻華(MIH架構)的底盤系統,但表示已有一些電動車客戶「在確認中」。
此外,面對傳統車廠來勢洶洶,紛紛開發自有電動車平台,與MIH聯盟形成正面競爭態勢,甚至部分傳統車廠的台廠供應鏈也因客戶因素,對加入MIH聯盟有疑慮。
對此,劉揚偉表示,電動化是趨勢,但未來決勝點是智能化,所以所有傳統車廠都面臨半導體、軟體應用的挑戰,而鴻海最大挑戰則是不會造車,但已導入裕隆經驗來克服。
劉揚偉表示,儘管市場高度競爭的態勢還要持續二至三年,但「我要證明給大家,我們進軍造車,會比車廠進軍半導體還容易!」
至於競爭態勢怎麼發展?未來值得期待。
▼ Model T
▼ Model E
▼ Model C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