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紙 (1905) 積極轉型,聚焦食安、限塑兩大重點,開發手搖飲的管子(吸管)、蓋子、杯子到食品業的袋子、盒子等食安紙系列,發展最有錢途的五子(紙)商機,今年爆量的紙吸管原紙出貨量將上看5億支。另華紙21日股東會改選董事,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睽違多年後回鍋任董事,也將助華紙開發特殊紙漿纖維應用,跨足食衣住行等領域國際市場。
華紙股東會也通過每股配發現金股利0.35元。董事長黃鯤雄表示,中美貿易戰造成國際經濟動盪,華紙將積極轉型,從文化用紙轉往特殊化、機能化應用,像是環保磚頭、醫療用包裝紙、取代紡織業染整的熱昇華紙等。總計,文紙與特殊紙的營收占比從去年6:4調整為目前約各五成。
華紙副總經理陳瑞和表示,特殊紙的價值與毛利都較高,目前華紙出貨量較大的為標籤、膠帶及碳纖材料應用;接下來主攻食安紙系列,除包覆食物的食安紙盒,已攻進國際速食連鎖店,去年9月推出紙吸管原紙,銷量逐季倍數成長,目前每月出貨逾5,000萬支,全年出貨量足可供生產5億支,內外銷市場各半,在政府規定四大類場所內用非塑下,台灣內需市場一年可達1億支吸管。
華紙也將進軍手搖飲市場,正在測試手搖飲的封膜與冷飲杯,下半年起將陸續推出,全台冷飲杯一年需求量高達8億杯。
至於仍是華紙主要商品的紙漿,深受國際漿價變動影響。陳瑞和表示,漿價去年12月起跌,到今年6月已大跌二成多,預期大陸調整完庫存後,可望反彈,比較棘手的是木片價格居高不下,往後三年可能短缺,華紙將透過漿種組合降減。
2019/06/22
一張財報表挑出ESP為正、營業現金流卻是負值的公司
每當財報公布時,大多數投資人都只關注獲利數字或成長性。 其實,透過現金流量表檢視企業獲利品質,更能找到真正放心投資的標的。 檢視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,「獲利能力」永遠是擺在第一且為最重要的指標,唯有獲利穩定成長的公司,才會在投資市場受到歡迎與肯定。而檢視獲利的最佳方法,當然就...
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熱門文章
-
DeepSeek 對 AI 產業的影響 DeepSeek 作為一個專注於 AI 技術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開發者,對 AI 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重要影響,涵蓋技術創新、產業競爭、開源生態、商業應用等方面。以下是它可能帶來的幾大影響: 1. 技術創新與突破 DeepSeek 透過強大...
-
一、日馳技術門檻 專利佈局 日馳擁有包含「返馳功率變壓器通訊」等專利技術,顯示其在變速、驅動控制系統上具備一定創新能力。 精密製造門檻高 專注自行車傳動系統(內變速/外變速器),其製程精密、耐用度高,達到高階自行車品牌要求,不容易被新廠模仿。
-
傳產業倒閉潮!這行每月十多家準備關門 專家:不敵5市場夾殺 邱怡萱 2025年1月2日 週四 上午9:32 台灣傳產業陷寒冬!螺絲業2年前曾創下逼近1900億元出口額的歷史新高,但如今每月高達十多家準備關門,財經作家游庭皓在臉書粉專發文,感嘆台灣隱形冠軍已經變成亞軍,主因面臨五大...
-
機械手臂在碰觸人體瞬間停下,背後的祕密是「電子皮膚」。原見精機改寫人機互動模式,讓工廠、農業,甚至人形機器人,都變得更安全聰明。 機器人未來進入零售家庭場域,觸覺感知將變得更加重要。 文 楊孟軒 天下雜誌830期 發布時間:2025-08-14 走進南港一棟商辦,原見精機樸實的...
-
半導體封裝界小巨人 ''印能科技''1400元天價拚上櫃 民視新聞網2024年12月17日 週二 下午6:39財經中心/綜合報導 半導體設備暨解決方案廠商「印能科技(7734)」今年3月14日才興櫃,近期更傳出好消息,申請上櫃案,已獲櫃買中心審議通...
-
BBU題材火熱!BBU是什麼?BBU概念股有哪些?一文了解BBU商機與風險|盤點概念股 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 2024年11月20日 週三 下午6:00 市場近日傳出輝達(NVIDIA)的 GB200 伺服器決定將 BBU 從「選配變成標配」,帶動台股中 BBU 概念股連日飆...
-
擴大綠色利基能量 誠泰科、德淵加速搶進生質、新能源應用 工商時報 彭暄貽 2024年12月17日 週二 下午2:42 擴大綠色利基能量,熱熔膠雙雄加速搶進生質、新能源應用。誠泰科(4767)生質熱熔膠取得德國DIN生質認證標章及台灣環保認證標章,熱熔膠防水膜取得台灣及日本專利...
-
2022年宣布現金減資之上市櫃企業 股號 公司 現金減資金額(億元) 減資比率 1717 長興 6.2 5% 2323 中環 6.9 6% 3704 合勤控 4.5 10% 2375 凱美 2.7 20% 2603 長榮 317.4 60% 2327 國巨 10.8 20% 80...
-
國內造船龍頭台船,去年受全球航運不景氣、匯兌損失等影響,大虧58億元,台船23日表示,從今年元月起,由董座、總座帶頭減薪2成、1級主管減1成,60名高階主管共體時艱,年省1千多萬元人事費,但3000名基層薪水不變,只是沒年終可領。
-
飆股都有其邏輯軌跡可循, 重點就是: 1.低基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