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財報表挑出ESP為正、營業現金流卻是負值的公司

每當財報公布時,大多數投資人都只關注獲利數字或成長性。 其實,透過現金流量表檢視企業獲利品質,更能找到真正放心投資的標的。 檢視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,「獲利能力」永遠是擺在第一且為最重要的指標,唯有獲利穩定成長的公司,才會在投資市場受到歡迎與肯定。而檢視獲利的最佳方法,當然就...

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

投信

三大法人之一的「投信」全名是「投資信託公司」,就是基金公司
基金:專家收管理費、並幫我們投資的金融產品。
他們發行基金跟投資人募錢,然後把錢放在保管銀行,來幫我們進行投資,並且每年收取 1% 左右的管理費。


在台灣基金市場競爭激烈,它們堅持績效要贏大盤 5% 才行,目前共有 幾十家投信,上百檔台股基金,跟投資人募了錢,便一定要進場投資,由於大家的持股比重,大多在 85 ~ 90% 間,他們講究的是 “打敗大盤” ,大盤指的就是加權指數,也就是如果大盤漲 10%,基金要漲超過 10% 才算成功,如果大盤跌 10%,他只跌 5%,他會很高興地說他贏了大盤 5%,但實質上買基金的人還是賠了 5%。

基金選股很注重短線操作,經理人要拼短期的績效,雖然基金選股主要是看基本面,但基金經理們不只要贏大盤,還要拚排名,如果一兩年內無法打敗大盤,排名又在後段班,基金經理人就會被炒魷魚。這代表對一個短期績效不好,就會工作不保的人來講,他們無法做長期投資的策略,而是要在短期內就要把投資績效做出來,因此選股都偏向,找短時間就會起起伏伏的股票,才有機會賺

投信公司的周轉率,平均值高達 346%,一個大家比較少注意的數據,2013 年一整年台股股票型基金的"周轉率"平均值高達 346%,如果說經理人每年把手上的股票,全賣掉再買進其他新股,是 100%的周轉率,那 346%的周轉率相當於每 3 個多月就把所有股票換過一次,這驗證了投信基金操盤其實是很短線的。

基金看的是相對績效(淨值漲幅減大盤漲幅),投信選股有 2 個方向:
1. 「大型股」汰弱留強,假設 鴻海(2317) 的市值比重為 4.5%,然後最近一直再跌,聰明的基金經理人就會賣掉降低持有比例,假設把鴻海換掉降低到 3 %,大盤就會因為鴻海跌受到 4.5% 的傷害,聰明的基金經理人只會受傷3%,仍然比大盤強這就叫做「汰弱」。

反過來,鴻海接到大訂單舉國歡騰,股價漲不停,基金經理人就會加碼,直到持股比重超過 4.5%,假設來到 6%超過鴻海的市值比重,那大盤就會因為鴻海漲而增加 4.5%,基金經理人就會增加 6% 漲得比大盤多,這叫做 “留強”。

2. 挖出夠多的「小型飆股」,投信請了很多研究員天天出去拜訪上市櫃公司,挖掘短期內「基本面」會變好的公司,而且那些基金經理人往往彼此熟識,有好康的也會一起進場,一但大家一起把籌碼都買走,下來股價便是易漲難跌了。

「投信」操作小型飆股的訊號:
買進:原本投信持股很少,但開始大買後跟進
賣出:投信總持股接近 15% 時賣出
股本 20億 左右小型股,應關注投信動向,投信對大型股沒有控制力(錢沒有多到可以影響大型股),但對於 「挖小型飆股」這件事很在行。

因此我們可以從市值小、成交量小、投信原本低持股、但最近投信總持股上升很多的股票着手。投信總持股達到 15%以上,股價便會開始下跌

法規規定:一間基金持有同一個股,佔它的淨值比重不得超過 10%,所以好幾間投信基金買起來,對單一個股持股很少到 15%以上,投信總持股達到 15%以上,投信進會漸漸無力買進沒辦法上升

「投信原本持股很少,但開始大買的小型股可以跟進,並於投信總持股達 15% 時賣出」,15% 到達時是 「一定要賣出」,但我們並不一定要等到 15% 到達時才賣。因為實務上變數很多,投信也有可能會發生 「炒不動」" 的情形,因此需要搭配其它的 出場技術 來保護自己

原文網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