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上最誇張「砍單」風暴!誰將自行車市場打趴在地上?
彭杏珠
2023年3月29日 週三 下午12:29
2023年,自行車產業迎來最慘澹的一年。在業界打滾40幾年的資深前輩坦承「壓根兒沒想到庫存爆倉如此嚴峻,真的看走了眼」。這個被喻為史上最誇張的「砍單」風暴,到底是誰造成的?竟然可以在一夜間,將自行車市場打趴在地上。
這三年來,自行車業經歷「雲霄飛車」般的洗禮,2021年業績有多好,2023年就有多糟。《遠見雜誌》彙整業界的意見,發現「庫存爆倉」的罪魁禍首竟然是……。
精采回顧:美國大廠缺席揭警訊,自行車業恐「度小月」到2025年?
一位生產自行車關鍵零組件的業者王曉豐(化名)嘆氣說,隨著疫情緩解、各國解封,很多產業都是先苦後甘,如觀光旅遊、飯店業均迎來契機,唯獨自行車業是先甘後苦。
2020年疫情爆發後,歐美各國祭出津貼,鼓勵民眾騎自行車以取代大眾交通運輸工具,台灣的自行車業隨即迎來大筆訂單,每家工廠都被追著要貨。「我能做多少,業者就收多少,生意好的不得了,」王曉豐說,同業都接單接到眉開眼笑。
豈知,去年下半年180度反轉,持續不停砍單、延單,庫存也跟急速上升。
但,台灣的自行車業發展近60年,很多業者都身經百戰,為何沒有人警覺到這一波的爆倉危機?「百年一遇的新冠病毒,大家都沒有經驗啊,廠商根本無法預測疫情的衝擊,進而輕忽了數據的真實性,」自行車業者吳啟辰(化名)說。
業者忙趕工交貨,沒有察覺隱藏在訂單背後的真相
王曉豐進一步分析庫存爆倉的原因。首先是疫情刺激出旺盛的需求,偏偏遇到缺櫃、塞港等問題,導致貨物延遲交到客戶手裡。期間想買車的消費者到門市落空後,又去看了三家店。明明僅有一輛的需求,卻膨脹成四輛,結果四家門市同時跟品牌商反映,沒有車可以賣。層層反映後,車廠誤以為需求大爆發,不斷追加訂單。
再來是訂單爆量後,又遇上原物料飛漲,客戶不想愈買愈貴,引發「預防性」下單,即便台廠告知交貨期要延長至200至300天,仍願意排隊等候。
第三是,由於到處都缺貨,在「搶不到」的恐慌情境下,買家更擔心沒有自行車可以賣,過去僅跟一、二家下單,為保險起見,加碼跟五家下訂單。如果每一家的訂單量都增加三成,五家就是1.5倍。每種零組件、車款都比照辦理,總量相當驚人。
假設原本的市場規模是1000萬台,正常情況下,漲10%、15%算合理。但,在上述三個因素的加乘影響下,業者追加至1500萬、1600萬台,暴增60%的成長,「當時大家一直忙著接單、趕工交貨,都沒有察覺到隱藏在訂單背後的真相,現在想一想,當時的訂單量早已超過實際需求了,」王曉豐非常懊惱。
所以當海運、塞港問題逐步解決,貨物交到客人手中時,庫存問題就隨之浮現了。
自行車業者銘記在心:不是輸給病毒,是輸給自己
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,去年2月24日爆發俄烏戰爭,出現能源短缺、原料價格暴漲,以及通膨、升息等多隻黑天鵝,導致消費力急凍,在「重複下單」「買氣萎縮」的夾擊下,掀起「砍單」大海嘯,從一般自行車零件廠到一般車的成車廠,家家戶戶的倉庫都溢出來,塞滿整個走道。
「你到成車廠、零組件廠看一看,就知道庫存有多少了,」王曉豐說,現在是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,做了賣不出去,不做員工怎麼辦?工廠得繼續營運,不然景氣復甦後,要去哪裡找工人。
在越南設廠的零件業者楊光良(化名)坦言,大多數廠商沒有意識到「訂單虛胖」的危機,僅少數人警覺到,從去年下半年起不再追料生產,砍單衝擊相對小。但,總體而言,全部都受傷了,只是大傷、小傷的差別而已。
楊光良深自檢討,雖說是受到疫情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,還是要怪自己,沒有居高思危,做了40幾年自行車,還是看走眼了。「冷靜思考,即便歐美國家補貼鼓勵騎自行車,市場也不可能一夜間呈倍數成長啊!」
吳啟辰心存感恩說,歐美的一般自行車市場情況不太好,唯獨中國大陸一般自行車市場銷售成長,台灣有經營大陸內需市場的車廠受益良多,加上高階、電動輔助自行車的需求仍在上升,可望彌補其他車款的衝擊。
這次的「庫存」海嘯讓業者銘記在心,不是輸給病毒,而是輸給人類自己,並開始叮囑團隊要提高警覺,注意各種「違反常理」的事情,避免下次再被假象所蒙蔽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